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汽车
环球速读:75项农业科技成果落地京郊
来源:中国农业信息网     时间:2023-02-09 10:02:16

把技术种到泥土里,才能结出最香甜的果实。去年,33家市属涉农科技社团在京郊建起工作站、开展科技服务,推动75项农业科技成果、30个农业新品种在乡村落地。科研工作者依据村情特点提出发展建议,传授最新农业技术,助力“京枣”、北京油鸡等“京字号”品种扎根京郊的同时,也带出了一批“乡土专家”。 


(资料图片)

科技专家与村民同劳同吃

在科技工作站找专家,凭肉眼很难辨别,他们和村民同劳同吃。只有遇到问题时,专家的作用才会凸显。 

门头沟区斋堂镇白虎头村曾是产煤村,煤矿关停后,枣树成了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。市农科院林果院研究员潘青华是村里“科技小院”的驻院专家,他先后尝试帮村里引进近百个枣树品种,找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。如今,“百枣园”建起来了,在北京本土繁衍了成百上千年的“京枣”系列品种占了主流。 

十几年来,潘青华跑遍了北京郊区适宜种植枣树的村落,手把手地教果农种植要领、病虫害防治技巧等。“老把式”提到他,也会竖起大拇指:“潘工剪的枝,秋天结的果就是个儿大。” 

枣树下也被合理利用。市农科院培育的千余只北京油鸡闲适地散着步。“利用枣林下的空间进行养殖,可以促进农民增收,一举两得。”潘青华说。 

老工艺“返乡”获新生

农闲时节,延庆区窑湾村,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头发花白的老人一起学手艺。授课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汤氏面塑技艺”代表性传承人汤岭,一块彩色面团在她手里有万般形状。 

今年,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在窑湾村建起乡土文化专家工作站,开设了6个门类的工美课程。“每次有活动,我都来。学的东西太丰富了!”村民曹新兰最感兴趣的是剪纸,逢年过节,给家人剪几幅窗花,生活又多了几分红火气息。“咱村常住人口270多人,每次开课,七八十人报名是常事儿。”窑湾村村支书崔永启说,“不少村民的作品都很拿得出手了。我们也盘算着,用非遗技艺丰富村里的民宿产业体验。”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叶晓溪表示,传统手工艺起源于乡土,未来也必定要回归乡土。今年项目一期结课后,将收集村民反馈并深度开发后续课程,帮助窑湾村创造出富有品牌性的乡村文化产品。 

培育一批土生土长的“专家”

“我刚来的时候,村里老人说‘我种了一辈子地,还用你教’,现在大家心服口服,因为农作物不会骗人。”怀柔区渤海镇洞台村驻村第一书记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正高级农艺师吴尚军来村里不到一年,他指导的玉米、白菜、红薯等农作物就迎来了大丰收。 

光自己干还不够,吴尚军还开起了科普课,线上线下同步讲,普及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。不只本村的村民来听课,线上的“学生”多达数百人。 

市科协介绍,依托乡村振兴工作站、“科技小院”等平台,顶尖的农业科技真正在乡土生根发芽,建起一支“带不走的帮扶工作队”。去年,市科协已组织动员33家科技社团、专家1500余人次深入京郊开展科技服务,推广了山区樱桃生态高效栽培技术、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、设施番茄栽培技术等75项科技成果,让紫花苜蓿、香菇T2、白海棠等30种农业新品种扎根乡村。 

上一篇:

下一篇: